马克思不经意间切近事实的分析,不能始终一以贯之,总须时时回顾剩余价值仅仅与可变资本关联的这个背离事实的论断。
纠结一。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剩余价值量相对于不变的可变资本量而增长,刚刚分析完毕,为了说明这种增长的原因,马克思必然追加说明:“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和不变资本的相对增加(尽管这两个部分都已经绝对增加),如上所说,只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另一种表现。”(同上,第240页)“但是另一方面,一个同样大小的资本在前一场合只占有20个工人的剩余劳动,在后一个场合却占有80个工人的剩余劳动。”(同上第241)在强调了剥削率决定于占有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绝对量后,马克思即刻展开“全面”论述,分析剩余价值量增长的相对性:“利润率不断下降的规律,或者说,所占有的剩余劳动同活劳动所推动的物化劳动的量相比相对减少的规律,决不排斥这样的情况:社会资本所推动和所剥削的劳动的绝对量在增大,因而社会资本所占有的剩余劳动的绝对量也在增大;同样也决不排斥这样的情况:单个资本家所支配的资本支配着日益增加的劳动量,从而支配着日益增加的剩余劳动量,甚至在它们所支配的工人人数并不增加的时候,也支配着日益增加的剩余劳动量。”(同上)“随着这个劳动推动的不变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量不断增加,这个价值量和这个资本的价值(这个价值和资本的量一起增加,虽然不是按相同的比例增加)的比率会下降。因此,这个比率从而利润率会下降,尽管资本所支配的活劳动的量和吸收的剩余劳动的量同以前一样。这个比率所以会发生变化,并不是因为活劳动的量减少了,而是因为活劳动所推动的已经物化的劳动的量增加了。这种减少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实际上同所推动的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绝对量毫无关系。利润率的下降,不是由于总资本的可变组成部分的绝对减少,而只是由于它的相对减少,由于它同不变组成部分相比的减少。”(同上,第241-242页)引证太长,也不知道大家是否看得明白。我把这个反复申述利润率下降原因所在(不在于不变资本扩张,而在于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归结为纠结,仅仅因为,马克思的分析背离了事实。轧棉机的例子,相对于手工剥除棉籽,当然体现着可变资本量的绝对下降,一台机器一天加工100磅棉花,替代了99个手工剥除棉籽的工人,仅余一人操作轧棉机,请问是否可变资本量的绝对下降?
纠结二,天问的再度出现。剩余价值仅仅与可变资本关联,不是事实。但是马克思从心底认定就是事实,于是,其论处处不离这个虚假假定。譬如,他刚刚提出论断:“总资本100所吸收的剩余价值量或利润量,也会绝对地下降。”(同上,第247页)或许决定这样说不妥,即刻做出如下说明“总资本必须这样增加:它在新的构成上,不仅需要有原来的可变资本部分,而且需要有比这更大的部分来购买劳动力。”(同上,第248页)轧棉机就是真实例证,一部机器取代了99个手工剥除棉籽工人,请问它还需要比这更大的部分来购买劳动力吗?这样的反复申述,举不胜举。为兹,没有必要罗列这类纠结例子,仅就他重新举出第一卷里的天问,以便结束这篇过长纠结事实罗列。“如果一个工人被迫完成按理要两个工人才能完成的劳动,而如果这是在这个工人能代替三个工人的条件下发生的,那末,他所提供的剩余劳动就和以前两个工人提供的一样多,这样剩余价值率就提高了。但是一个工人提供的剩余劳动不会和以前三个工人提供的一样多,因此剩余价值量减少了。”(同上,第261页)“两个每天劳动12小时的工人,即使可以只靠空气生活,根本不必为自己劳动,他所提供的剩余价值量也不能和24个每天只劳动2小时的工人所提供的剩余价值量相等。”(同上,第275页)当马克思紧紧将自己系在剩余价值仅仅和可变资本关联的错误论断上时,他怎么会有心事具体验算替代99个手工剥棉籽工人的轧棉机,实际提供的剩余价值量相当于手工剥除棉籽的43个工人提供的剩余价值的量,及其真实的剩余价值率呢?
本文不及利润率下降原因分析,其实简单说来,笔者站在李嘉图立场上,赞成利润下降仅仅与不变资本和总资本快速增长有关。
2024.1.4.15:24写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