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率下降分析续四
2024-01-01 17:22:47
  • 0
  • 0
  • 0

马克思的纠结的例证

首先,马克思天才闪光的那段概括分析,就是其纠结的体现。因为其间包括悖论。

笔者概括马克思剩余价值率与可变资本,即m’v“两个因素互成反比”等式,揭示剩余价值率随不变资本量增加而提高的论断,是在不经意间而体现出来的。不仅因为这个概括跟他关于剩余价值率跟可变资本的正相关关系论断相悖,而且,他在这段文字中,把利润率决定性因素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机构成并列的情形表明,他还是把有机构成排除于剩余价值率提高因素之外,而无论m’比v,该比例关系成正比还是成反比了。

这就是说,当他依照事实本身的规定性分析问题时,必然达到揭示事实真相的结果。他的等式,他关于m’v“两个因素互成反比”,是对事实本身内在关联的揭示。但是,一旦他刻意强调剩余价值仅仅与可变资本相关时,必然导向事实的反面,在利润率决定性因素中把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机构成并列,即把后者排除于剩余价值率提高途径之外。

整卷书里,都有如此情形。也就是说,当马克思不那么刻意关注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关联的时候,所有投资都会导致产出率增加,因而也或导致剩余价值率提高。对此,笔者印象最深的首推地租理论。地租理论里,马克思不是从绝对地租开篇,而是从级差地租开始分析和阐述的。他把级差地租分作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级差地租I由土地肥力和位置造成,级差地租II则是由连续投资造就的土地产出增加。连续投资不仅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而且造就了土地产出的超额剩余价值,并且最终将导致这种超额剩余价值为地主所有。整篇地租理论,关于投资造就产出率增加,乃至超额剩余价值产生,仅仅与土地连续投资关联,根本不及土地这种超额剩余价值产生和可变资本的关系。

其次,笔者印象深刻的是,马克思关于不同国家利润率分析的例子,也没有刻意强调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关联。他说:“两个国家的利润率差别,可以由下述情况而消失,甚至颠倒过来:在比较不发达的国家里,劳动生产的效率比较低,因而较大量的劳动表现为较小量的同种商品,较大的交换价值表现为较小的使用价值,就是说,工人必须用他的大部分时间来再生产他自己的生活资料或它的价值,而用小部分时间来生产使用价值,提供较少的剩余劳动,结果剩余价值率也比较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39页)这里,不发达国家剩余价值率低,完全决定于劳动生产率,而且,也没有涉及和可变资本的关系。下文,马克思特别提到:“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阶段不同、因而资本有机构成也不同的两个国家中,正产工作日较短的国家的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是决定利润率的一个因素),可以高于正常工作日较长的国家。第一,如果英国的10小时工作日由于劳动强度较高,而和奥地利的14小时工作相等,那末,在工作日同样分割时,英国5小时的剩余劳动,在世界市场上可以比奥地利7小时剩余劳动代表更高的剩余价值。第二,同奥地利相比,英国的工作日可以有较大的部分形成剩余劳动。”(同上,第240页)这里的分析,无论不发达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及其造就的剩余价值率差别,直接就是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结果,潜在含义,有机构成不过是剩余价值率差别的原因。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